《四郎探母》是京剧历史上演出最多、影响也较大的剧目之一。《八郎探母》也曾是一部十分流行的杨家将戏。它原是连台本戏《雁门关》的一部分,后成为流行的单本戏。京剧《四郎探母》系由《八郎探母》改编而成。探讨杨家将探母故事的形成及历史演变,不能不涉及《八郎探母》。另外在与京剧有渊源关系的梆子腔剧种中,也有《八郎探母》和《斩杨八郎》、《八郎捎书》等剧目,有必要将它们联系起来研究。
杨继业第四子杨四郎,最早见于明代小说《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志传》(以下简称《杨家府演义》)和《北宋志传》。《杨家府演义》中名为杨延朗的杨四郎,为掩护被辽军围困于幽州的宋太宗突围,伪装成宋太宗出城诈降并英勇杀敌。被俘后“挺立不屈”,面临斩首“全无惧色”。萧太后“见其慷慨激烈,神采超群,心甚爱之”,“意欲将琼娥公主招赘此人”。于是四郎与琼娥公主成亲,成为辽国驸马。其后,在宋辽两军对垒时,他暗送情报使孟良等人成功截获辽军粮草,并在两军交战时屡次暗助宋军。辽军兵败后其携妻琼娥公主回宋见母。书中没有杨四郎在两军交战期间探母、回令等情节。《北宋志传》与杨四郎有关的情节与《杨家府演义》基本相同,也无探母、回令等情节。戏曲中的四郎探母故事,与明代的杨家将小说并无直接渊源关系。
杨家将被招为辽国驸马在戏曲中最早见于《昭代箫韶》昆曲本(今存有嘉庆时印本)。其中有杨继业之子杨贵(已改名木易)得知其父被围欲前往救助,但为郡主耶律琼娥所阻的情节。从《杨家府演义》中四郎杨延朗之妻为琼娥公主判断,《昭代箫韶》中的杨贵应该就是杨四郎。此剧中的杨四郎也未曾探母。现存戏曲剧本中,在辽宋两军交战时探望母亲的杨家将,最初并不是后来以
戏曲中杨家将在辽宋交战期间探母的情节,出自《雁门关》等戏。但其中探母的并不是杨四郎而是杨八郎。根据《杨家府演义》和《北宋志传》,杨继业只有七个儿子。在《杨家府演义》中他们分别名为“渊平、延广、延庆、延朗、延德、延昭、延嗣”,杨家并没有名为“延光(山西上党梆子剧本)”或“延顺(京剧和河北梆子剧本)”的杨八郎。杨八郎这个人物,是戏曲艺人的创造。
《雁门关》现存有三种版本,两种是连台本戏:一是流行于山西东南部的上党梆子《雁门关》,全剧共有五本。剧中与杨八郎有关的情节是:被辽国太后萧银宗招为驸马的杨八郎,用其妻梨花公主盗来的令箭入关探母。其母佘太君命其刺杀萧银宗。八郎返辽后刺死萧银宗后携梨花公主出逃,被辽国国舅萧天佐率兵包围。八郎在妻儿脱身后自刎。
另一种是曾经较为流行的京剧《雁门关》。京剧《雁门关》全剧共有八本,其中与杨八郎和杨四郎有关的主要情节是:四郎杨延辉被俘改名木易,被招为驸马配碧莲公主;八郎杨延顺改名王司徒,也被招为驸马配青莲公主。八郎得知其母来至雁门关,经青莲公主帮助从萧太后处诓得令箭得以过营探母。原打算探母后连夜返回,却被孟良以杨家通敌相威胁被迫交出令箭。宋军利用令箭杀入雁门关。萧太后得知令箭被杨八郎带入宋营,欲将青莲公主斩首。后经碧莲公主等求情,乃准其戴罪立功。青莲、碧莲欲将八郎从宋营擒回,不料却被八郎和四郎的原配夫人蔡秀英和孟金榜擒获。佘太君和蔡、孟二人厚待二公主,二人暂留宋营。萧太后得知驸马木易乃杨继业之子杨延辉,将其及子女绑至城楼欲行刑,佘太君则将青莲、碧莲绑至城下相威胁。杨八郎与杨四郎分别于城下、城上求情,双方暂且收兵。后宋军大败辽军,萧太后下降表,杨八郎、杨四郎与青莲、碧莲公主团聚,辽宋两国罢干戈为玉帛。
在以上三种《雁门关》剧本中,小说中没有的杨八郎是重要人物,剧情因其探母而发展。上党梆子中的杨八郎探母后回辽刺杀萧银宗,并在出逃被围无望脱身时自杀,性格刚强,算得上是宋朝的英雄。京剧和河北梆子《雁门关》中的杨八郎相比之下则性格较为软弱,在两国交战过程中被动而无所作为。相比之下,京剧《雁门关》中的杨四郎既没有探母,更没有遵从母命回辽刺杀萧太后。在其妻碧莲公主被俘后,他被发现是杨继业之子而险被萧太后斩首,只是在佘太君威胁要杀碧莲和青莲公主作为报复的时候才得以保命,在整个辽宋交战中毫无作为。
《杨家将》一戏,自《昭代萧韶》之外,先有的《雁门关》。同时张二奎(号英子)由《雁门关》里头摘出一段,另编了一出《探母回令》。《雁门关》中探《雁门关》中四郎的夫人是碧莲公主。至于铁镜公主乃是韩昌的夫人,此乃将铁镜公主移作四郎的夫人。听人说因当时四喜班《雁门关》叫座,所以张二奎在别班也来排演此戏,又恐人说偷演,于是另起炉灶,编了一出《探母》,故意把铁镜公主与碧莲公主弄错,以免别人说闲话等语。旧时传说如此,不知果确否?早年北京各角,都说是《探母》一戏,因他想着赶紧排出,所以词白太粗,其实穿插场子也算很好。
称《四郎探母》系由《雁门关》改编,是有道理的,因为“探母”的情节出自《雁门关》。但四郎成为“探母”的主角,恐怕也有《杨家府演义》的影响。因为《杨家府演义》中并无杨八郎这一人物,是被招为驸马的杨四郎曾暗助宋军。将《四郎探母》的出现与道光时期著名老生演员张二奎(1814-1864)联系起来,称此剧出自张二奎之手,可能只是一种说法,并非确切的事实。据道光二十五年(1845)《都门纪略》的记载,当时京城擅演《四郎探母》的演员多达17人,与其同样知名 的老生余三胜也以《四郎探母》见长。可能是张二奎的《四郎探母》别具一格,不同凡响,一般人因此将其说成《四郎探母》的编者。齐如山在记载这一传说的同时也提到“旧时传说如此,不知果确否”。
值得注意的是,齐如山在这段话中先说张二奎根据《雁门关》另编了一出《探母回令》,然后再说到此事时又说其“编了一出《探母》”和“《探母》一戏”是张二奎赶排出的。那么张二奎据《雁门关》改编的到底是《探母》还是《探母回令》?关于《四郎探母》和《探母回令》的区别,在京剧剧本集《戏典》中是很清楚的。《戏典》第二集中的《四郎探母》演到“见娘”就结束了(与《戏考》版《四郎探母》相同),而《戏典》第六集中的《探母回令》则在情节上与《四郎 探母》相衔接,直接从“见妻”开始,然后是“哭堂”,最后是《回令》。
京剧《八郎探母》以萧太后登殿与群臣商议辽宋战事开始。改名为王司徒的驸马杨八郎得知其母也来到宋营,回府暗自垂泪。公主问其为何流泪,八郎便从“沙滩会”一战唱起,唱到他原是杨家将中的杨八郎——“杨八顺”。他恳求“公主开鸿恩放其回朝”。公主责问其“怎舍得儿和女骨肉分离”,一双儿女跪地请求其不要回南朝。八郎竟发怒要“持宝剑将儿杀了”!公主无奈之下只好同意其回宋营探母。八郎答应探母后即返回,公主则打算为其盗取出关的令箭。
《四郎探母》出现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八郎探母》和《四郎探母》都是京剧舞台上常演的剧目。这一点可从以下现象得到证实:(1)清末文宜书局 石印本《真正京都头等名角曲本》中既有周春奎、马云仙演出本《四郎探母》也收有三麻子演出本《八郎探母》;(2)差不多同一时期印行的观澜阁石印本则只有《八郎探母》而没有《四郎探母》;(3)《戏考》中《四郎探母》和《八郎探母》兼收。
首先,《四郎探母》将八郎探母改为四郎探母,无疑是个非常重要、戏剧效果也较好的改动。杨四郎是小说《杨家府演义》中已有的人物,小说中也有其被辽国招为驸马的情节。而杨八郎则是个后加的人物。特别是在《宋史》和小说中,杨业(小说称杨继业)只有七个儿子。宋辽两军对垒之际,佘太君亲子四郎冒险探母自然要比义子冒险探母更具有真实性,也更能打动人。其次,《四郎探母》将八郎在公主不愿其离去,一双儿女跪地恳求时发怒要持剑杀儿的情节改为杨四郎对公主一边试探一边请求,显然也更容易让观众接受。
《斩杨八郎》是另一部山东梆子戏,其中的杨八郎名杨延清。剧中被招为辽国驸马的八郎欲回南朝不得,他在剧中唱道其被招为驸马后“生下男来养下女,数载未回天朝城。常想回到天朝地,公主那里不放松”。其妻铁叉公主见其面带愁容,问其是何缘故。他只说“我常想回到天朝地,问声公主可依从”,并未说明其真实身份。由于不知其是杨八郎,公主唱道:“不久国mu把兵动,点就一些鞑儿兵。一日杀到天朝地,满朝文武都杀清。国mu驾坐天朝地,咱举家老少都重逢”。这样 的回答自然让他更加郁闷。得知其兄六郎将率宋军与辽军作战,八郎将辽国军情写成书信用箭射往宋营。不料射出的书信被皇亲萧天佐兄弟拾到,萧银宗欲斩八郎。经铁叉公主求情,银宗下旨赦免八郎,但辽将韩昌违旨将八郎斩首。其妻铁叉公主及一双儿女被孟良接到宋营。此剧中的杨八郎无疑是个让人唏嘘的悲剧人物。
上一篇:上一篇:有好戏看喽!鄱阳湖赣剧院9月29日全天举办赣剧展演
下一篇:下一篇:枣庄峄城阴平镇:振兴乡村文化 点亮多彩生活